Friday, August 30, 2013

颐和园

    经常见到有人说《颐和园》,文不对题,尺度太大之类的,最近又碰到这么说的人。

    这是 2006年的电影,我是 2007年看的,当时看完就感觉非常好。讲述几个人的青春年华,非常真实。

    有人说女主角太过浪漫,喜欢和多个男人上床。影片尺度是很大,但是显露的非常自然,没有刻意去
强调; 和女主角上床的几个男人都是好男人。

    最开始一段女主角和家里的男友在野外,这是很真实的。当时社会的思想开放程度比现在大的多,允许
人们思考。但是中国的传统加上毛时代的思想教育,导致年轻人前卫,社会政体还是很保守,经济上也比
现在差很多,没有现在那么多开房的旅馆。因此很多年轻人都上山,记得小时候,经常听说村后面看山的
老头又有艳遇了。

    大学期间有了新男友,这个也很正常,毕竟文化上和地理位置都占优势; 后面工作之后遇到的两个男人
都是命运的捉弄,本来她和他们两个是不会有交集的。当年那批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都被打回了原籍。还有
学生是从坦克底下爬出来的,这都是终生的创伤。背景钢琴曲加上女主角的自白,很好的表达出来了。一个
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,被安排到不重要的岗位上,那将是多么孤独和压抑?好在那两个男人对她很好,
她一个女人,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,只好和他们上床为慰劳他们了。说她乱的都是瞎扯,那个出卖同学的
学生会成员,想讨好她,她对他说: "你给我滚!" 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女孩能有这种正义感的?女主角
可惜没出国,出去肯定嫁白人了,因为 Chinaman 眼里只有利益,欺善惧恶,没文化也没有几个有正义感的,
一点人格魅力都没有。这类人怎么可能去理解女主角理解这部电影呢?

    那两个男人都无法和她共鸣,无法掌控她,她始终还是最喜欢大学的那个男友。

    影片难免要描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,正常人都会有记忆的,尤其是青春年华时的记忆和孩童时代纯真
的记忆。在酒店里,大学生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交流思想,类似思想沙龙的性质。当时的学生和社会是
时刻联系的。听当年的那批大学生说,他们那时还有人到社会上开酒店的。学生是不能和社会脱节的,
毕竟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。现在去酒店是不可能有那种知识氛围了,大学里也很难有的,教师和学生都
围着钱转。完全把学生禁锢在校园里当猪养。好在网络兴起,有了信息渠道,却失去了创造力,失去了
独立思考能力,比猪强点不多。北大相对来说是好的了,其它名声越响的,越可能是培养奴才的乐园。

    坏人是不希望人有记忆的,人人都争做奴隶并幸福着才好呢。自然会有组织的定向黑这个电影,
一大帮中国二货跟着起哄的。

    有几个人问我这个片哪里好,我都不详细解释,因为给他们解释也没用,不是同道中人。还有人让我
给他讲五四,我才不和两毛五费那唇舌呢,让 Chinaman 永远活在幸福快乐中最好了。

    有人说片子和颐和园没啥关系。北大离颐和园很近,已经去划船了。而且一说起颐和园,他们就能
想到自己的大学时光,怎么能说没关系呢?王家卫的《重庆森林》里没有重庆,也没有森林,照样是经典
好片。不叫颐和园叫啥呢,难道叫《北清大学》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